在前往洛阳的路上,刘禅的内心波澜起伏,思绪万千。脑海中浮现出父亲刘备曾在那气吞万里如山岳般的豪言壮语:“匡扶汉室”。那时的他,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,最为崇拜父亲的伟大与豪气。而如今,他早已不再拥有那种理想主义的激情,父亲的遗志也似乎变得那么遥远。
他回想起丞相诸葛亮亲自为他所作的《出师表》,那篇言辞恳切、感情充沛的遗言,尤其是在看到那“临表涕零”时,内心的触动尤为强烈。年幼时,他曾笑过丞相的“不小心”,水杯打翻却仍写下表文;直到长大后才理解那份悲痛与责任,才明白丞相的忠诚不仅是对国家的奉献,更是对刘家的深厚情感。
再然后,他想起自己的儿子——一个和他自己年轻时一样充满了梦想和期望的男孩。当他得知蜀国的命运注定要投降,感到无比痛心,悲愤不已,竟不惜和妻子一同自尽。那一幕,令刘禅久久不能忘怀,心如刀割。
展开剩余84%他睁开眼,望向远处邓艾的背影,步伐稳重,似乎并不急躁,给他一种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坚毅印象。
刘禅出生于公元207年,母亲甘夫人是刘备的妾。传说她曾夜梦吞北斗星,预示着一番奇异的征程,从而给刘禅取名“小阿斗”。这个名字,后来竟成为他命运的象征。
小时候的刘禅,随父亲刘备败走长坂坡,赵云英勇救主,七进七出,救回了阿斗,大家熟知这一传奇故事。但根据《魏略》的记载,阿斗有着另一段迥异的经历。年幼时与父亲失散,阿斗孤身一人,步入了汉中,却遭遇了人贩子的拐卖。幸运的是,他并未成为奴隶,而是被刘括收养,视如己出,这才得以生还并在养父的庇护下度过了难关。
尽管他被刘括收养,但阿斗从未忘记自己的亲生父亲刘备,始终铭记自己是刘备的儿子。就在刘备夺取益州后,刘备派出一位姓简的将军前去汉中与刘禅重聚,接着,由张鲁带回了益州。父子重逢时,刘备激动不已,决定立刘禅为继承人。
虽然刘禅的少年时代充满波折,但他终究恢复了刘备的血脉与尊严。根据《魏略》的记载,这本史书的成书时间比《三国志》还要早,可信度可谓相对较高。无论如何,阿斗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,这或许也成了他日后对安稳生活渴求的深层原因,影响着他日后所有的决策。
公元223年春天,刘备临终托孤,心中万分不舍,特别嘱咐刘禅:“将来与丞相共事,要把他视为父亲。”此后,刘禅继位,确实恪守了父亲的教诲。无论是丞相呈上的文书,刘禅不过是签署同意,仿佛并不想过多干涉。他深知诸葛亮是无比出色的治国能臣,自己即便有些许主张,诸葛亮早已考虑过了其中的利弊,因此他将朝政全权交给了丞相。
刘禅的父亲刘备,曾因无视他人劝告,陷入过过度自负的境地。吴国背信弃义,突袭了关羽,刘备怒火中烧,欲起兵讨伐吴国。结果,他不仅被陆逊打败,还被逼至白帝城,最终因病去世。相比之下,刘禅显得更为宽厚和谨慎,事事依赖诸葛亮的判断,不曾轻举妄动。
尽管诸葛亮几度北伐,都未能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景,最终他因积劳成疾去世,刘禅不得不在魏国和吴国的威胁下继续坚守蜀汉。
刘禅虽平定过十余次的内部叛乱,也派遣姜维北伐了十一回,但随着黄皓的出现,蜀国的命运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。黄皓,曾是宫中宦官,机巧而无德。蒋琬与费祎相继去世后,刘禅开始迷失在政治的迷雾中,将权力交给了黄皓。虽然姜维多次提醒,黄皓不过是个伪君子,但刘禅却一直未能觉醒。
最终,在魏国钟会与邓艾联合伐蜀时,刘禅被迫决定投降。在一个紧急会议上,蜀国的许多臣子都提议撤退,但有一位叫谯周的大臣力排众议,建议刘禅投降。此时,刘禅听从了谯周的建议,将自己绑了带到邓艾的营地,请求给他一条生路。
在前往洛阳的路上,刘禅心情极为复杂,思绪如潮。他望向远方,脑海中浮现着年幼时的一幕——那年他才两岁,眼前一片混乱,亲人不见,哭声四起,他不得不随人群四处奔逃。最终,他被拐卖,直到被刘括收养。而一直在叔父家长大的他,常常思考一个问题:“安稳,真的那么难吗?”
他突然转过头,看向身边的张皇后,她来自魏国夏侯家族,命运相比自己却要幸运得多。心中生出一丝苦涩,刘禅无奈笑了笑。
再回望邓艾的背影,他的身影在阳光下被拉得长长的,似乎散发出一圈微弱的光环。此时的邓艾,似乎不再是那个曾让自己感到恐惧的敌人,而成了一个引领者,引领着自己走向未知的未来——一个充满安定的未来。
都说“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”。最终,刘禅决定迁往洛阳,虽暂时保住性命,但他心中清楚,只要心存反抗之心,必定会遭到司马昭的清算。在一场宴会上,司马昭特意命人奏起了蜀国的乐曲,并用歌舞助兴。蜀国的旧臣们听到旋律,纷纷涌上心头的往事,有的泪流满面。然而,刘禅并未如他们一般悲伤,反倒静坐其中,似乎在享受这份独特的气氛。
司马昭见状,问道:“你还怀念蜀国吗?”刘禅答道:“我在这里很快乐,蜀国的事情不再挂念。”
这番话让蜀国旧臣们泪如泉涌,郤正趁机告诉刘禅,如果司马昭再问类似问题,要按自己教的方式答复,以此来恢复一些蜀汉的尊严。
果然,酒席间,司马昭再次问到同样的问题,刘禅照着郤正的提示回答了。司马昭笑道:“你这神情与语气,怎么和郤正一模一样?”刘禅答道:“您怎么知道?这正是他教的。”
接下来,刘禅的言辞让魏国的官员们哄堂大笑,刘禅的诚实让他们感到讽刺又可笑。尽管司马昭对刘禅暂时放下戒心,依然在暗中监视着他。一天,刘禅想给自己居住的公府邸命名,写下“中山寨”三个字。
侍卫们误以为是暗号,急忙禀告司马昭,司马昭让人仔细检查后,便下令停止监视。因为这“中山寨”倒过来就成了“
发布于:天津市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