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青海日报
构建大学生专创融合公益创业模式
杨 逐 吴小东
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,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(以下简称“专创融合”),已成为回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重塑人才培养范式的重要举措。推进专创融合具有双重必然性:一方面,破解两者长期存在的“二元割裂”困境,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;另一方面,推动人才供给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适配,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义。因此,将专创融合精准锚定大学生公益创业领域,构建系统化、可持续的融合模式,促进专业教育、创新创业教育与公益创业实践三者相互嵌入、协同赋能,能够形成“以专业赋能公益,以公益升华专业,以创业激活转化”的良性闭环。
重构认知整合型课程体系,奠定专创融合知识基础
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,优化课程体系是专创融合的基础性工程。因此,应基于社会问题的解决逻辑,重构知识图谱,打通学科壁垒,从知识供给源头提升学习者的系统思维与实践水平。其一,系统化开发学科交叉课程模块。突破传统的以学科逻辑组织的课程架构,建立“问题域-知识域-能力域”三域联动的课程开发架构。围绕乡村振兴、社区治理、助残济困、应急救援等典型公益领域,组建跨学科课程开发团队,解析解决特定社会问题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要素,开发融合专业核心知识、公益创业要素与特定领域技能的模块化课程群,提升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诊断社会需求、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。此外,在课程体系全过程渗透价值伦理教育,确保专业知识运用始终锚定公共福祉增进这一根本方向。其二,贯通式传授创新创业方式方法。建立设计思维、精益创业、影响力评估的方法论培养闭环,将设计思维作为问题发现与原型设计的核心工具,贯穿需求洞察、方案共创等关键环节,运用精益创业方法论指导学生开展商业模式的验证优化,并引入社会投资回报率等评估工具,量化创业项目的社会价值。
升级协同赋能型实践平台,淬炼专创融合行动能力
实践平台是弥合“知”与“行”的枢纽。为此,应构建多主体协同、全要素集成的实践平台,依托真实场景中的项目历练,驱动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,并涵育其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创新韧性。其一,构建协同生态网。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共建社会需求数据库,动态捕捉基层社区治理、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痛点堵点;与公益组织、企业建立项目联合孵化机制,确保实践选题源于真实的社会问题。重点建设好三类平台:社区嵌入式工作站实现需求精准对接,行业联合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,跨区域孵化器助力模式推广,形成问题发现、方案研发、成果转化全链条支持体系。其二,组建导师共同体。构建由专业导师、创业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组成的教师团队。具体而言,专业导师负责技术路线把关,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商业模式设计,实践导师提供在地化经验规避实施风险。同时,建立导师协作机制,制定联合指导工作手册,提升协同育人能力。其三,推进项目式教学。推行运用“选题-执行-迭代-转化”项目式培养机制。在选题阶段,注重社会价值与技术创新的平衡性评估;在执行阶段,实施最小可行性产品(MVP)的快速验证;在迭代阶段,建立基于用户反馈的持续优化机制;在转化阶段,提供试运营支持。
改革多维导向型评价机制,牵引专创融合价值创造
建立兼顾专业创新度、社会影响力与个人成长性的多维评价体系,加强制度支撑保障,形成价值创造正向循环。其一,强化学生全景式评价。构建认知维度、能力维度、价值维度三维评价模型,考察专业知识迁移应用的准确性与创新性,评估项目设计、资源整合、团队领导等实践能力,并测量社会问题解决的实质价值贡献。其二,强化教师激励性评价。将课程开发、实践指导等工作纳入基本教学工作量核算;设立专创融合型教学成果认定标准,在职称评审中单列评价通道;建立教师社会服务积分制,对产生实际社会效益的项目给予专项奖励等。其三,强化保障体系建设。成立校级专创融合领导小组,制定《公益创业学分认定与转换办法》,完善休学创业制度,设立弹性学制以支持项目孵化,形成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。设立专项发展基金,采用“配比奖励”机制撬动地方政府与企业资助,并优化校内资源配置,建立实验室设备、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。其四,开展文化浸润培育。举办社会创新高峰论坛、公益创业文化节等活动,提升价值认同,促进经验分享,加强典型示范,培育“专业报国、创新利民”校园文化基因,使社会责任意识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行为自觉。
当前,公益创业教育面临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失衡、知识传授与实践转化脱节、个体能动性与系统支持性错配等多重矛盾。在这一背景下,专创融合能够增强专业知识的深度、创新创业的强度与公益价值的温度,构建“知识-能力-价值”共生演进的育人生态,使专业知识为公益创业提供技术可行性与方案科学性保障;创新创业方法赋予专业知识转化落地行动路径;公益价值导向则绘制专业创新活动伦理底色。可见,构建专创融合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模式,不仅能够以系统思维重构“教育链-人才链-社会需求链”耦合机制,更能够以模式创新激活高校创新红利与人才红利,使高校真正成为科创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。
〔作者单位:重庆师范大学。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“互联网+”专项“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”(233196);重庆师范大学校级共青团研究项目“互联网+大赛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4455模式研究”(23TWZXY03)的阶段性成果〕
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